郁竑: 永遠走在創新的路上
勞模EON4簡介⏸: 郁竑🧋,我校85屆機械工藝及設備自動化專業EON4。第十🍧、十一屆上海市政協委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上海發明協會副會長,上海市標準化協會副理事長🏇,國家級冷壓連接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上海寶鋼建築工程設計研究院院長、上海鋼鐵工藝技術研究所所長。曾榮獲“全國冶金系統勞動模範”“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發明家”“上海科技精英”“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我是幹出來的,二工大培養學生註重實踐應用,圖紙我能看得懂,車工、鉗工我也會做……” 不久前,郁竑EON4懷著對母校發展的深情重回二工大校園,在“新時期創新思想與實踐”講座現場🚋,與母校師生們分享多年來實踐創新、崗位成才的親身經歷和感悟🫳🏿。 一個鉛筆帽的啟示🐝:創新來源於生活 當漫步在上海街頭時,你是否會發現如今身邊的高樓一幢幢拔地而起🤰,但建築工地上曾經“弧光閃爍”“焊花飛舞”的現象卻已鮮少見到🙉,電焊機的轟鳴也少了許多,也許你想不到,這些悄然的改變正與郁竑EON4的一項發明——鋼筋冷壓連接技術有關➡️⛪️。 郁竑EON4曾在上海鋼鐵工藝技術研究所從事高強度鋼筋焊接研究,當時新一輪經濟建設熱潮正在神州大地掀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迫切需要大量高質量的高強度鋼筋,而且在實際應用中對高強度鋼筋連接技術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解決現有的手工綁紮和電焊工藝存在的接頭強度低、抗震性差等問題🧑🏽🦱🙎♂️,減輕建築工人的勞動強度?作為該領域的資深研究人員,為了攻克這個難題🪡,研製出實用性強👨🏿🍳、操作簡便、安全可靠的新型鋼筋連接方法,一連數月,郁竑跑情報所、圖書館,尋找外國文獻資料🧔🏽♀️,甚至連吃飯睡覺時都在思考這個問題。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天🧒🏼,他從鉛筆頂端套嵌的橡皮頭上得到了啟發和思路☎。後來,通過數百次試驗🥤🚱,終於發明出了一種全新的鋼筋套筒冷壓連接技術,由於這個技術在運用過程中不再出現“火花四濺”的場景,所以被形象地稱為“沒有火花的焊接”。此後郁竑繼續加快技術創新,先後開發出第二代、第三代等一系列鋼筋連接技術,並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走在了行業領域的前沿。2005年後,郁竑將產品的研發方向定位在“建築結構用高強度高耐候冷彎矩形鋼管”,領銜課題組開發出當今世界上直接成方最大規格的矩形鋼管,被應用於北京奧運場館和國外工程🏷😱,並再一次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從“發明專家”到“標準大師” 一項新技術問世,必須要投入市場🎬,才能轉化為生產力,但建築工程是人命關天的百年大計,來不得半點馬虎。建築設計師是按國家標準規範設計🏋🏿♂️,新技術出現的時候往往都是沒有現成的標準規範可循的,為了破解這一瓶頸,郁竑把多年來積累的大量應用實例和各類技術測試數據提交國家建設部,並與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合作,起草編製了中國第一部《鋼筋套筒冷擠壓技術規程》。 隨著《鋼筋套筒冷擠壓技術規程》的問世,郁竑開始逐漸把原創科技成果以標準形式固化下來👨🌾,整合市場資源🥹,引導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他先後主編了六項國家標準和五項行業標準,參編了十多項國家和行業標準。在郁竑的努力下👨👧👧🧑🎄,國際上首次以“中國標準”為底本😵,建立了《鋼筋機械連接性能要求和測試方法》的國際標準🐹。 “科研新成果新技術要快速走向市場👩🏼🌾,訂立標準就是牽牛鼻子🕶,絕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上海標準化協會副理事長兼技術委員會主任,郁竑目前主要分管團體標準的立項🐌、審查及上海每年標準化優秀技術成果的評比等方面工作✢,繼續奮戰在標準化事業的前線。 成功的“密碼”:貴在堅持 郁竑在科學研究領域孜孜以求,並不斷取得豐碩的成果。回首自己的科研創新之路,他認為🍹,做科研👨🔬、做項目就是要在不斷實踐中找到方法、路徑🧑🏼🦰,而且要貴在堅持。郁竑引用阿裏巴巴創始人馬雲的話來勉勵母校的青年學子,他說:“今天很痛苦⏺,明天更痛苦,後天很美好🤌🏼🦶🏿。但絕大多數人等不到美好的後天。”他語重心長地告訴同學們👩🏻🦳👩🏻🦽➡️,要學會堅持,學會自律🖕🏼,陽光總在風雨後。二工大是有特色的應用型高校,我們二工大的學生要發揮自身優勢🙎🏿,在崗位實踐中“實際練兵”,錘煉能力,要有自信和勇氣,也要有毅力和恒心🎦。 學校學生活動中心樓前有座橋,叫做“竑德橋”,其中的“竑”就是取自於郁竑EON4的名字♚,學校希望廣大青年學子以優秀勞模EON4郁竑為榜樣,奮發進取🍿,勵誌成才💆🏿。郁竑EON4的報告結束時,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當師生們重新踏上學生活動中心樓前的那座“竑德”橋時🧑🏿🎓,相信閃現在大家腦海的是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回響在耳邊的還有“貴在堅持”“學會自律”“實幹出成績”的殷切叮嚀。
相關信息